亚洲18 成人网页,岛国绿色高清av网站,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网站,色色拉Av

歡迎來到BioSense網站!

熱線:021-66110810, 56056830, 66110819

手機:13564362870

貝萊斯芽孢桿菌B.velezensis B6生長曲線、驅油功能特性評價(二)

來源:《微生物學報》 發布時間:2024-08-16 15:05:37 瀏覽:519 次

2.2菌株驅油功能特性評價


菌液具有較低的表面張力和較高的乳化能力能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菌株B6發酵上清液的表面張力(27.33 mN/m)顯著低于純水的表面張力(72.80 mN/m),良好的表面活性劑能夠顯著降低表面張力,可以有效改變油、巖、水的界面狀態,有助于提高地層中油相的流動性,從而提高驅油效率。將發酵上清液與液體石蠟混合后,EI24值為100.00%,具有優良的乳化性能,并高于先前單菌或混合菌系的研究結果。如,Liu等測定的地衣芽孢桿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20發酵上清液的EI24值為62.00%,魏曉霞等測定了來源于青海油田的混合菌系QZ-10的EI24值為91.11%。因此,以上結果表明菌株B6產生的生物表面活性劑其性能更為突出,具有較高的應用于微生物強化驅油的潛力。

圖2菌株B6在不同環境下的生長曲線分析A:pH.B:溫度.C:礦化度.D:培養基對菌株B6生長的影響

表1不同培養基中菌株B6的驅油性能評價


此外,經菌株B6處理后,倒扣瓶法測得的其防蠟率均高于70.00%,在37℃條件下降黏率最高可達到97.20%(表1)。王衛強等從石油污染土壤中分離篩選獲得的一株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p.)W12#,其防蠟率為34.66%,降黏率為63.75%,表明菌株B6在防蠟和降黏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優于先前的研究。此外,菌株B6使用發酵培養基進行發酵培養時,其乳化和降黏性能優于改良LB培養基(表1),表明大規模培養菌株B6時使用發酵培養基可能具有較好的驅油效果。綜上所述,B.velezensis B6的驅油性能不僅強于單菌而且優于混合菌系,具有強化驅油的潛力,環境適應性良好,可用于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油井清防蠟作業。


2.3原油組分變化特征


原油通常是一種化學成分復雜的黑色易燃液體,根據其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可分為飽和烴、芳香烴、樹脂和瀝青質。使用發酵培養基對菌株B6處理前后的原油進行四組分測試,各組分含量如圖3所示。經菌株B6處理后,原油中的飽和烴含量顯著增加了4.38%(P<0.000 1),芳香烴、樹脂和瀝青質含量減少,其中瀝青質在處理前后含量差異不大(圖3)。這可能是該菌較強的乳化性能提高了細菌對疏水性烴類的可利用性,從而提高了長鏈或大分子多環烴的降解。此外,瀝青質等大分子是原油高黏性和油井堵塞的主要原因,該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解該類大分子物質。因此,表明菌株B6能夠將原油中的大分子重質物質,如樹脂和瀝青質,降解成小分子輕質石油基組分,增加了原油流動性,提高了原油的品質。


對菌株B6處理前后原油中的飽和烴(C10?C40)進行檢測,分析處理前后不同飽和烴組分的含量變化,以探討對原油物性的影響。與空白組相比,使用改良LB培養基培養時,C10?C20的含量增加了5.60%,C21?C30和C31?C40的含量分別減少了4.18%和1.42%;使用發酵培養基培養時,C10?C20的含量增加了6.28%,C21?C30和C31?C40的含量分別減少了4.60%和1.68%。隨著碳數的增加,菌株B6處理后原油中的飽和烴降解率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C30?C40范圍內的烴類物質(圖4)。結果表明,菌株B6能夠對長鏈飽和烴進行分解,因此原油中大分子組分的減少和短鏈烴的增加有效地降低了原油的黏度,改變了原油物性。此外,當碳數高于20時,易出現結蠟現象,經處理后碳數高于20的長鏈飽和烴明顯減少,這有助于減緩油井結蠟現象,延長洗井周期。綜上所述,B.velezensis B6能夠降解原油中的大分子重質組分和長鏈烴等物質,表明該菌在油田微生物驅油和油井清防蠟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圖3原油四組分組成分析

圖4原油中飽和烴C10?C40組成分析


2.4單井吞吐與清防蠟效果評價


微生物單井吞吐具有見效快、操作簡單等優點,是常用的一種微生物驅油工藝,且一般會使用多輪吞吐操作以提高其有效期和原油采出率。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清防蠟作業選用的是以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為主的B.velezensis B6及其發酵產物的混合物,其混合液pH值為6.6–7.5,每毫升菌數≥108個。在現場作業前,對菌液進行乳化性能測試,EI24值均為100.00%。結合室內研究結果和油藏環境以及先前操作經驗,在英東油田、躍進油田和花土溝油田進行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清防蠟試驗。其中,微生物單井吞吐主要評價指標為油井的日產液量、日產油量和含水率,而微生物油井清防蠟則以洗井周期和油井載荷為主要評價指標(圖5)。


如圖5A?5C所示,微生物單井吞吐作業前油井的平均日產液量為4.12 t,日產油量為1.05 t,含水率65.61%;作業后油井的平均日產液量為5.02 t,日產油量為1.56 t,含水率60.05%,微生物單井吞吐有效率100%。與作業前相比,平均日產液增加0.9 t,平均日增油0.51 t,平均含水率降低了5.56%,作業后驅油效果顯著,且采油率高于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XT-1和螯臺球菌(Chelatococcus daeguensis)HB-4巖芯驅油的結果,表明使用油藏內源微生物B.velezensis B6的強化驅油效果更為顯著。先前的研究表明,注入菌液制劑可以激活油藏中的其他功能微生物,如產表面活性劑、石油烴降解和產氣體的微生物,不同功能微生物的綜合作用有助于提高石油采收率。此外,吞吐油井能夠有效延長洗井周期,這可能歸功于微生物對大分子重質原油組分的降解轉化,原油物性得到了改善。在油井清防蠟現場試驗中,處理前平均洗井周期為45 d,處理后平均洗井周期為92 d,平均延長洗井周期47 d(圖5D),清防蠟有效率96.55%,優于QZ-10混合菌液的作業效果。作業前油井最大載荷與最小載荷差值的平均值為19.68 kN,作業后油井最大載荷與最小載荷差值的平均值為17.38 kN,作業后油井載荷顯著降低(圖5E)。上述相關數據表明該菌能夠有效地改善油井載荷,降低采油負荷。綜上所述,B.velezensis B6具有良好的現場應用效果,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具有很大的實際應用價值。


2.5經濟效益


在英東油田、躍進油田和花土溝油田進行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清防蠟作業,共進行62井次現場試驗。微生物單井吞吐作業后平均日增液量最大值4.32 t,平均日增油最大值1.97 t,最大有效期138 d;作業后平均日增液量最小值1.29 t,平均日增油最小值0.32 t,最小有效期35 d。吞吐前后對比,產液量累計增加了1 613.22 t,產油量累計增加了1 124.85 t,平均有效期128 d。原油結算價格按3 000元/t計算,經濟效益為249.00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3.8。清防蠟作業后累計增油335.51 t,平均延長洗井周期47 d,經濟效益為93.50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4.8。

圖5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油井清防蠟效果評價產液量(A)、產油量(B)和含水率(C)用于評估微生物單井吞吐效果,洗井周期(D)和油井載荷(E)用于評估清防蠟效果


3、結論


在地下油藏環境中,微生物生長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改善油藏環境、乳化原油、降低原油黏度和改變原油物性等功能,從而提高殘余原油的采收率。本研究從英東油田油水樣中篩選到一株能夠產生生物表面活性劑的B.velezensis B6,該菌具有適應較高礦化度油藏環境的能力,表現出優良的乳化降黏性能。此外,通過對處理前后原油組分的分析,表明菌株B6能夠降低大分子重質石油基組分,如樹脂和瀝青質,增加了小分子短鏈飽和烴等輕質烴組分,改善原油物性,提高了原油的流動性和原油的品質。規模化發酵的菌液在英東油田、躍進油田和花土溝油田進行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清防蠟試驗,現場試驗效果良好,累計增油1 456.36 t,平均延長洗井周期47 d,經濟效益為342.50萬元,投入產出比為1:4。綜上所述,B.velezensis B6能夠較好地應用于微生物單井吞吐和清防蠟等微生物強化采油。但是,針對清防蠟作業仍需要優化工藝參數,包括培養基的選擇、菌液的注入量和注入方式,以提高現場作業效率。此外,鑒于油井層間較強的非均質性,下一步可通過組學技術、原油指紋圖譜和驅油模型等多角度的交叉分析,了解并確定改善原油物性的關鍵機制和因素,并完善長期原油采收監測技術,建立適合多層間的油井組微生物強化驅油工藝體系。



貝萊斯芽孢桿菌B.velezensis B6生長曲線、驅油功能特性評價(一)

貝萊斯芽孢桿菌B.velezensis B6生長曲線、驅油功能特性評價(二)

相關新聞推薦

1、鼠疫耶爾森氏菌在3種選擇培養基生長能力的測定——結果、結論

2、焦化污染場地中萘降解菌株AO-4鑒定、生長、降解機理及環境條件帶來的影響(四)

3、摩加夫芽孢桿菌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方面的應用進展

4、朱鹮細胞系的建立、體外生長特征、性染色體的熒光原位雜交鑒定(三)

5、皂苷、生物堿、多糖等天然藥物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代謝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