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戴氏西地西菌生長曲線繪制及藥敏試驗結果(二)
1.3.2.3藥物敏感試驗
用丹麥Biosense微生物生長監測系統儀器進行鑒定,鑒定板為革蘭陰性菌藥敏板,100孔,試驗周期15 h結束后觀察結果并分析。
1.3.2.4生長曲線的測定
取-80℃保存的菌株,在超凈工作臺內取100μL菌液,加入到液體LB試管中,30℃,150 r/min,培養24 h后同樣方法進行傳代至第3代。取第三代菌液100μL,加入盛有100 mL液體LB的錐形瓶中,30℃,150 r/min條件下震蕩培養。設此時間為0 h,調分光光度計波長λ=600 nm。分別測定0、2、3、4、5、6、8、10、12h和16、18、20、24 h各時段所對應的OD值。每個時段測定3個平行試樣[6]。
1.3.2.5回歸試驗
試驗魚選用當年的鯽魚,購自吉林省金龍漁場。馴化7 d,選取體格健壯、規格整齊、游動活躍平均初體重為(98±0.01)g的鯽魚120尾,隨機分為4組,1組對照組,其余3組為試驗組。將4組魚同時放入相同水環境不同魚缸中(魚缸規格80 cm×60 cm×100 cm)。對照組每條魚注射無菌液體LB培養基0.5 mL,試驗組每條魚注射30℃,培養6 h的含致病菌的液體LB 0.5 mL。27℃水溫下飼養7 d,觀察,并記錄[7-8]。從死亡的病灶部位進行病原菌的再分離及鑒定。
2試驗結果
2.1革蘭染色結果
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紅色,短桿狀,呈單雙排列。結果表明該菌為革蘭陰性菌。從鯽魚鰓部、肝、胰臟和腎臟等部位分離的菌株具有相同特征。
2.2生化鑒定結果
該菌與乙酸、Beta-葡二糖和葡萄糖等16項生化指標反應呈陽性,表明該菌能發酵或利用這些物質;而與黏菌素、七葉苷和山梨醇等29項生化指標反應呈陰性。綜上所述,該菌鑒定為戴氏西地西菌,鑒定可信度為99%。
2.3藥物敏感試驗結果
結果如表1可知該菌對亞胺培南、美洛培南和環丙沙星等高度敏感;對氨曲南和頭孢唑啉耐藥性最強。
表1藥敏試驗
2.4生長曲線的測定結果
根據0、2、3、4、5、6、8、10、12、16、18、20、24 h所測的菌液的OD值結果,取每組的平均值,繪制菌株OD值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如圖1)。可看出該菌株2~6 h進入對數期,對數期時間較早,22 h后就進入了穩定期。
圖1菌株OD值隨時間變化的關系
2.5回歸試驗結果
攻毒32 h后,鯽魚精神委頓,很少游動,減食或不食,48 h后出現死亡現象。試驗結束后,試驗組魚均出現不同數量的死亡,但對照組沒有任何死亡現象,結果如表2。死亡鯽魚主要癥狀為胸鰭和腹鰭基部及生殖口均出現充血現象。魚身出現不同的出血點及潰爛。剖檢死魚,鰓部發紅有的鰓絲發白,腸道、肝、胰、脾臟等處均出現充血癥狀。與之前的病魚完全吻合。根據上述革蘭染色反應及生理生化檢驗,得到細菌的特征與上述分離的溫和氣單胞菌的特征完全相符
表2回歸試驗
3討論
本試驗首次從發病鯽魚分離出戴氏西地西菌,該菌使鯽魚胸鰭和腹鰭基部及生殖口均出現充血現象。魚身出現不同的出血點及潰爛。剖檢死魚,鰓部發紅有的鰓絲發白,腸道、肝、胰、脾臟等處均出現充血癥狀。革蘭染色結果為紅色,是革蘭陰性菌,短桿狀大小為0.5~0.6μm×1~2μm。生化鑒定結果可知該菌與乙酸、Beta-葡二糖、L-色氨酸-AMC和葡萄糖等反應呈陽性,表明該菌能發酵或利用這些物質;而與黏菌素、七葉苷、山梨醇和L-阿拉伯糖反應呈陰性。回歸試驗結果發現其死亡率達66.7%,對魚類危害嚴重。本文對其進行了藥敏試驗,發現其對亞胺培南、美洛培南、左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等高度敏;感,對氨曲南和頭孢唑啉耐藥性最強。與朱紅楠等[9]2002年在臨床檢驗雜志發表的痰液中檢出戴氏西地西菌1例的藥敏結果相符合。
本試驗致病菌最終鑒定為戴氏西地西菌。本文制作了它的生長曲線,為其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并利用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藥敏分析,結果分離出幾種高度敏感的藥物,為減少該菌對鯽魚造成的危害提供實踐和理論基礎。因鯽魚感染戴氏西地西菌的發病機理及各方面的理論都不成熟,所以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相關新聞推薦
1、優化培養基配方減少無機硒對粗毛纖孔菌的抑制作用,同時提高富硒菌絲的產量(二)
3、恒河猴肺中陰溝腸桿菌的分離鑒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