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生長曲線的影響與作用
單核細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簡稱單增李斯特菌,為兼性厭氧革蘭氏陽性無芽孢桿菌李斯特菌屬,是一種普遍存在人畜共患的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它能夠在低溫、低酸和高鹽在內的大范圍不利環境條件下增殖,并且能導致嚴重的人類疾病,如敗血癥、腦膜炎、以及懷孕期間的嚴重并發癥(流產和死產),其死亡率可達20%-30%。雖然單增李斯特菌耐藥性在全球范圍內處于較低水平,隨著抗生素在人類和動物中的長期使用和濫用,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報告了單增李斯特耐藥菌株。
冰箱冷藏室是人們經常使用的食物保存容器,也是非常容易滋生單增李斯特菌的地方,由于單增李斯特菌的危害,因而需要定期清除其中的李斯特菌,而普通抗生素的使用不僅容易產生耐藥性,效果不盡人意,還會對保存冰箱里面的食物造成污染。
建立在發現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有較強殺菌性能的基礎上,并測定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MIC和MBC,研究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生長曲線的作用,研究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細胞形態的影響,最終做出的,結果雖較為簡單,但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創造性勞動。
材料與試劑:李斯特氏菌ATCC19115,中國菌種保藏中心;腦心浸液肉湯培養基(Brain Heart Infusion,BHI),廣東環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桑酮G(Kuwanon G),其純度大于99%。細菌蛋白提取試劑盒:Bacterial Protein Extraction Kit,上海生工;其余試劑均為分析純。
主要儀器與設備:高壓蒸汽滅菌鍋:ZEALWAY,中科星宇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微生物生長動態監測系統,丹麥BioSense;生化培養箱:SPX型,杭州碩聯專業儀器廠;振蕩搖床:SY-2230,上海精騏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BioSpectrometer-D30,廣州雷得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德國卡爾蔡司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型號Sigma HD。
菌液和藥液制備:菌懸液制備:將甘油冷凍保藏的單增李斯特菌接種于滅菌的BHI肉湯培養基中,37℃培養16 h至對數期,用BHI培養基校正菌液濃度至1×108CFU/mL,4℃冰箱保存備用。以二甲基亞砜作溶劑將桑酮G配置成濃度為1024μg/mL的母液。
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最小抑制濃度(MIC)和最小殺菌濃度(MBC)的測定:依據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方法,采用微量稀釋法在96孔板中測定。無菌96孔板第一列加入200μL濃度為1 024μg/mL的桑酮G,通過加BHI培養基用二倍稀釋梯度法使藥物質量濃度依次為2、4、8、16、32、64、128、256、512、1024μg/mL,最后加入100μL菌懸液。另外加200μL菌懸液作為陽性對照組;加200μL培養基作為陰對照組。37℃搖床培養24 h,用微生物生長動態監測系統觀察培養液澄清者所對應的最低濃度即為受試藥液的MIC。在最小抑菌質量濃度試驗基礎上,從無明顯細菌生長的孔板中取100μL涂布于BHI平板培養基上,放于37℃培養箱中培養24h后觀察結果。以平板培養基上無菌落生長的最低藥物濃度作為最小殺菌質量濃度(MBC)。
經實驗測得,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的MIC是4μg/mL,MBC是16μg/mL。結果表明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有較強的殺菌性能。
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生長曲線的影響圖
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生長曲線的影響:實驗方法同MIC和MBC測定方法一樣,藥物濃度以1/2 MIC、MIC、2 MIC和不加藥組來研究桑酮G對單核李斯特菌生長曲線的影響。將以上培養物置于37℃,180r/min的搖床中培養,分別在2、4、6、8、10、12、16、24、36 h時取樣,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其OD600 nm的吸光度值。以時間為橫坐標,吸光光度值為縱坐標,繪制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時間劑量效應曲線。
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生長曲線的影響的實驗結果如圖1,用OD600吸光度法是研究液體培養基中微生物生長的方法之一。單增李斯特菌經過桑酮G作用后生長曲線變化明顯,且隨著藥物濃度增加,對單增李斯特生長的影響也越大。桑酮G在低濃度時就能抑制細菌生長,延遲細菌對數期的到來且始終小于空白對照組菌濃度;當桑酮G濃度為MIC時,發現桑酮G對單增李斯特菌的生長活性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當菌液中藥物濃度為2 MIC時,菌液OD值未有增加趨勢,表明桑酮G能完全抑制單增李斯特菌的生長。
相關新聞推薦
1、不同涂布方法與平板放置時間對乳酸菌的平板菌落計數法的影響